
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发兵朝鲜半岛,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。1950年10月,中国政府作出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决策,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,赶赴朝鲜战场。在持续三年的浴血奋战中,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和钢铁般的意志,舍生忘死、浴血奋战,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,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。
70年前,中国人民志愿军“雄赳赳、气昂昂、跨过鸭绿江”,他们用热血和青春捍卫了国土和民族的尊,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。每一位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,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。70年后的今天,让我们通过再度叩开历史沉重的大门,在史海钩沉中翻阅那一页页发黄解密的旧档案,一起走近那个保家卫国战火纷飞的年代,共同回顾安师老前辈以青春之躯撑起民族脊梁的事迹,致敬“最可爱的人”。
走近安师抗美援朝老兵黄彦修同志

黄彦修同志是我校一名离休干部,他1947年参军入伍,曾参加淮海战役、大别山战役、抗美援朝战争,1976年转业后任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。
1950年10月25日,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四军四师通讯连副排长的黄彦修只有19岁,他高唱着“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”,踏上了朝鲜的土地。
战斗中,黄彦修勇敢沉着。在一次阻击战中,黄彦修接到了前往四十五师护送重要电台密码的紧急任务。天黑路滑,又下着大雪,加之敌人随时可能发动反扑行动,黄彦修随时都可能陷入危险境地,作为通讯连副排长的他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,率领战士深夜出发,冒着大雪,骑马奔袭数百公里找到四十五师,圆满完成了任务。

黄彦修老人说,“当时司令员找到我,让我将师部电台密码送至四十五师,当时雪下了两天没有停,天很黑,马踩到一个雪坑里受了惊,我从马上摔下来,我的双手就死死地捂住胸口的信,大腿和腹部都刮伤了,我当时就想,一定要把师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。”
1976年4月黄彦修在安阳转业,任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。在安阳师专,黄彦修开启了自己投身教育、言传身教的后半生。从参军入伍到转业教育事业,黄彦修老人30年的军旅生涯成为了他教育学生、以身作则的活教材。
从安阳师专退休之后,黄彦修又有了新的“工作”。

退休之后的黄彦修成为了小区里孩子们口中和蔼可亲的黄爷爷,茶余饭后,孩子们喜欢围在黄爷爷的身边,听黄爷爷讲述那一段慷慨激昂、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。那一枚枚勋章是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。
保家卫国的战场上,还有这些安师人
为了支援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,全国出现了报名参军的热潮,仅1950年,全国就有58万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报名参加志愿军和军事干部学校。我校师生员工也弘扬光荣革命传统,踊跃参军,参加各种爱国运动,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。

栗恭同志是我校毕业生,他1950年参军入伍,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战争,在战场上火线入党,英勇抗战,荣获了抗美援朝立功证明书。一枚枚抗美援朝奖章和纪念章也见证了他光荣为国的岁月。

我校学生谷秀英曾经是一位抗美援朝战士。她不顾家人的阻拦,赶到火车站,在开车前一刻跳上了去东北的火车。她把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祖国,在这场爱国之战中,同千千万万名志愿军战士一样,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朝,捍卫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。

在抗美援朝运动中,所有志愿军战士坚持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、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,英勇顽强、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不畏艰难困苦、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、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,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。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。

10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:“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,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,知难而进、坚韧向前,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。”
70年过去了,时间在走,档案记录历史,传承文明和精神,使我们得以由档案窥见抗美援朝历史的一角,回顾那些轰轰烈烈的岁月,铭记无数先烈用血与火写就的不朽篇章,铭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,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。今天的安师人,必将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!
(审核人:刘春意 发布人:许瑶)